首页 > 地方 > 北京

振兴乡村需要依托传统文化

发布时间: 2021-03-09 22:17:35 来源: 网络整理

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中国正处于城市时代和农耕时代迅速交接的变换时段,城市发展占据了大部分人的眼球,城市化在日新月异,作为承载着中国传统文化载体的乡村,却在逐渐消失,随之消失的是乡村所承载的乡规名民约、传统习俗、民间文化等中国传统文化。

振兴乡村需要依托传统文化

自古以来,大多数中国人内心都有着一个恬适的“田园梦”,这个梦承载着乡音、乡土、乡情以及优秀的传统文化,但是,在很多现代人固有记忆里,乡村文化具有陈旧、过时,毫无生命力和创造力的特点,他们觉得乡村文化应该完全被抛弃,转而拥抱新兴的流行文化和西方文化,乡村文化进一步被“冷落”。城乡问题亟待解决,特别是如何促进城乡结合及乡村文化的振兴等话题成为人们讨论的焦点。党的十九大提出“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乡村文化影响着乡村未来的发展道路,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农村人,更是影响着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播与传承。因此,乡村文化的守望与振兴显得尤为重要,要立足乡村有形的文化空间,以传承中华文化为导向,努力实现新的蜕变。

目前乡村文化存在一系列的问题,如乡村文化遭受到巨大冲击,大量文化遗产面临着“建设性破坏”、乡村文化无人管理、乡村文化建设同质化严重,缺乏一定的创新等。生活在甘肃陇南和四川的白马藏族,人口只有2万余人,却将自己古朴的原始宗教文化和习俗保存了近2000年之久,但这一文化在今天却面临消亡的威胁。在市场经济的浪潮下,很多农村的年轻人开始走出大山,走出乡村,留下的年轻人也很少宣传乡村文化,偶尔有,也只是为了商业表演和展示,曾经古老而富有活力的文化变成了没有生命力的文物。种种迹象告诉我们,乡村文化正在消亡,保护乡村文化遗产、守望和振兴乡村文化刻不容缓。

针对乡村文化的守望与振兴,要加强对乡村文化的保护性开发,将乡村文化与改善民生结合起来,促进乡村文化与乡村经济的共同发展。很多时候乡村文化得不到保护是因为当地经济发展不好,人们生活水平较低,大部分劳动力外流,因而无法较好地保护乡村及乡村文化。为此,在振兴乡村文化的过程中,我们要强化文化保护与社会经济相融合,比如利用乡村的文化历史、民风民俗、自然风光等资源开拓乡村旅游,打造农耕乡村、渔业乡村、游牧乡村、手工业乡村、商贸乡村等传统旅游业项目。位于江西省上饶市的婺源县借助自身的自然资源大力发展旅游业,享有中国最美乡村的美称,带动了当地的社会经济,更是提高了人们的生活水平和保护乡村文化的积极性,使人们逐渐形成新的生态伦理观和道德价值观。

振兴乡村文化,要增强文化创新,促进乡村文化和现代文化、现代科技的有机融合。乡村文化以传统文化为主,但弘扬和传播力度较小,并且以传统形式呈现无法吸引人们的眼球,想要改变这种情形,提高乡村文化生命力,就必须借助现代的传播媒介,如自媒体等方式进行传播。近年来,以自媒体的形式进行乡村文化的宣传得到了大众的强烈好评,特别是以李子柒、华农兄弟等自媒体为代表,掀起了一场“乡村热”,不仅国内人们爱看,外国朋友也爱看,甚至被央视评价为另一种形式的文化输出。以自媒体形式为代表的乡村文化传播已成为一种新兴的乡村文化传播途径,不仅把乡村文化重新拉回到人们的视野中,更是对乡村文化进行了创新,赋予了它现代意义。

乡村文化振兴要以人为核心。乡村之所以有灵气,能够承载乡愁,并不只是城市外的建筑群落,而是生活在乡村中的人。乡村的文化价值体现在每一个乡村具体日常的生活实践,生活在乡村的人们,就是乡村文化的持有者、传承者和实践者。

想要实现乡村文化振兴,重要的前提是激发生活在乡村的人们的文化认知、文化认同和文化自信。尊重乡村文化人,不断增进乡民对乡村文化的认同和城市群体对乡村文化的关注和热爱,只有这样,乡村文化的守望和振兴才能落到实处。

乡村文化是我国宝贵的文化遗产,蕴含着深厚的历史文化信息,重新审视乡村文化的价值对于乡村文化的守望和振兴有着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社会价值,对于乡村文化的守望和振兴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版图,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一件大事、要事和好事。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或来源网站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立场,与本网站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网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如因作品内容侵权需删除与其他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通过本网的邮箱或电话联系。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招聘信息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 2021 www.xzzjz.cn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如有侵权,敬请告知我们,我们将及时删除,本站文章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来源!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3780320248 举报邮箱:2732028340@qq.com

冀ICP备11005049号-37